2月下旬以來,我省氣溫逐步回升,雖在3月上旬初有短暫的低溫過程,但各地小麥生育進程總體加快,當前全省小麥已陸續進入拔節期。受前期降水持續偏少,尤其淮北大部分地區自去年12月至2月上旬未出現有效降水影響,田間濕度較低,利于蚜蟲、麥蜘蛛等病蟲發生;2月中下旬以來,部分地區出現降水過程,加之溫度升高,紋枯病擴展加快,據省氣象臺預測,下一階段,我省氣溫偏高、降雨偏多,隨著田間郁閉程度增加,預計蚜蟲中等至偏重、紋枯病中等、莖基腐病偏輕發生。各地要強化監測預警,加強防治指導,切實做好小麥拔節期以紋枯病、莖基腐病為主的病蟲害防治工作,為奪取夏糧豐產豐收奠定堅實基礎。
一、病蟲發生概況
1、紋枯病:據各地系統及大田調查,由于近期部分地區出現降雨過程,加之氣溫回升,田塊病情上升較快,沿淮、淮北部分旱茬麥、沿海部分群體較大的稻茬麥田已達防治指標。主要發生特點有:一是始見病期早于上年,前期擴展慢,2月下旬以來擴展加快。全省最早2024年11月25日豐縣查見病株(旱茬麥),較上年提早3天,與常年相當,但受前期降水持續偏少影響,病情總體擴展較慢;2月下旬以來,隨著降雨增多、溫度回升,病情擴展加快,沿淮、淮北、沿海等地均已見病。二是近期病情總體偏輕,發生區域集中且輕于上年。3月上旬調查,全省累計發生193.5萬畝,比上年同期減少33.0%。發生區域集中在沿淮、淮北地區,徐州市累計發病面積占全省發病面積的74.3%,沿海大部分地區零星發生;發生程度總體輕于上年,3月上旬調查,全省平均病株率0.4%,低于上年同期的0.7%;徐州大田普查,全市病田率28.5%,平均病株率3.0%,低于上年同期的35.6%、4.1%。三是旱茬麥重于稻茬麥。徐州大田普查,旱茬麥病田率37.6%,平均病株率4.4%,稻茬麥病田率18.1%,平均病株率1.5%;豐縣系統調查,旱茬麥、稻茬麥平均病株率分別為10.2%、4.9%;灌南大田調查,旱茬麥病田率7.6%,病株率平均2.4%,稻茬麥田僅零星查見。
2、蚜蟲:蚜蟲偏輕發生,沿淮、里下河局部中等至偏重。當前我省蚜蟲累計發生89.3萬畝,比上年同期增加17.3%,全省平均百株蚜量5.0頭,高于去年同期的1.7頭,全省大部分田塊百株蚜量在10頭以下;發生區域主要集中在淮北、沿淮、里下河地區,局部田塊發生程度明顯重于上年。金湖平均百株蚜量達19.1頭,最高百株蚜量達400頭左右;姜堰最高百株蚜量達295頭,遠高于去年同期。
3、其他病蟲:總體偏輕發生。其中:麥蜘蛛,略重于上年,全省平均每尺單行蟲量1.9頭,高于上年同期(1.6頭),沿淮、淮北部分田塊蟲量高,其中洪澤每尺單行蟲量31.9頭,最高每尺單行蟲量達1150頭,高于上年同期;睢寧每尺單行蟲量13.3頭,最高每尺單行蟲量300頭,高于上年同期。白粉病,2月4日首次查見(鹽城阜寧),比上年遲5天,當前僅在東部沿海部分地區零星見病。莖基腐病,淮北地區零星查見。
二、防治意見
隨著氣溫回升,小麥群體增大、田間郁閉程度進一步加大,利于紋枯病、莖基腐病、蚜蟲等多種病害發生。各地要堅持因地制宜原則,抓住重大病蟲、關鍵時期,加強監測預警、強化分類指導、優化防控措施,科學打贏春季以紋枯病為主的小麥病蟲防控第一仗。
一是加強監測預警。要根據測報規范要求,認真做好系統調查和大田普查工作,對紋枯病要加大對群體密度大、見病早的田塊調查,準確掌握病情發生發展動態;對莖基腐病要加強對常發區域監測,同時對未開展種子處理或種子處理質量不高地區開展重點監測;對蚜蟲要對重發區域進行持續監測調查。及時準確報送病蟲信息,適時組織開展會商,結合天氣趨勢,發布預警信息,為正確開展防治提供科學依據。
二是優化防控措施。返青拔節期是預防控制小麥紋枯病、莖基腐病等病害的重要時期。對紋枯病,選用井岡霉素、多抗霉素、木霉菌等提前開展預防,或在小麥拔節初期,田間病株率達10%時,選用噻呋酰胺、戊唑醇、丙環唑、烯唑醇等單劑或復配劑開展防治;對基腐病發病初期或上年重發區域,在提前拌種預防的前提下,于小麥返青拔節期,選用丙硫菌唑·戊唑醇、戊唑·噻霉酮等登記藥劑或葉菌唑、氰烯菌酯、苯醚甲環唑、吡唑醚菌酯等推薦藥劑防治。選用自走式噴桿噴霧機、高效自主飛行植保無人飛機于早晨露水未干時或傍晚施藥,要用足藥量和水量,噴桿噴霧機畝用水量20~30公斤,機動彌霧、靜電噴霧畝用水量15~20公斤,高效植保無人機畝用水量不低于1.5公斤,將藥液噴淋在麥株莖基部,確保防治效果。對發病重的田塊,在第一次防治結束后7~10天開展二次防治;對蚜蟲,當百株蚜量達防治指標時,應選用氟啶蟲酰胺、呋蟲胺、噻蟲嗪、噻蟲胺、高效氯氟氰菊酯、啶蟲脒等單劑或復配劑開展防治;對多種病蟲混發區域,要統籌做好防控安排,實現一噴多防、一噴多效;在病蟲防控的同時,可結合苗情,添加生長調節劑或免疫誘抗劑,如蕓苔素內酯、赤吲乙蕓苔、三十烷醇、噻苯隆、二氫卟吩鐵等,提升抗病蟲和抵御倒春寒等能力,助力小麥單產提升行動。使用后的農藥包裝廢棄物要做好回收處置。
三是強化分類指導。充分利用電視、廣播、報刊、網絡、微信公眾號等平臺,結合舉辦技術培訓、發放明白紙、張貼宣傳海報、開展田間課堂等多種形式,廣泛宣傳小麥紋枯病、莖基腐病等病蟲害的危害性和防控的必要性,普及病害識別、監測和防控知識,為防控工作開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;同時,要針對不同區域、不同病害發生特點,細化技術措施,明確重點防控區域和關鍵防治時期,制定科學合理的防控方案,在選藥、用藥環節,要推廣高效低毒農藥,指導農民科學用藥;關鍵時期要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,開展“面對面、手把手”技術指導服務,確保防控技術措施精準落實到田,切實提高技術到位率和防治效果。
(文圖來源網絡,若涉及侵權或造成歧義誤解,請聯系作者刪除)